小说《考不出山东》“黎槿榆榆崽”的作品之一,胡兰因胡兰因是书中的主要人物。全文精彩选节:一个曹州少年的十年孤勇。
(本书为个人真实回忆录,里面是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,希望可以帮助同样有过此等遭遇的榆崽们。前面是童年回忆,后面就是我的备考生涯了,大家可以找自己有需要的看,祝槿榆的榆崽们都越来越好,要天天开心哦。) 我的前半生,只有一件事:学习。
我曾和你们一样,以为“考出山东 考上大学”是人生的终极答案。直到我真正坐在外省的大学教室里,才尝到了梦想成真后的无尽迷茫。
我带走了所有的行囊,却把最沉重的部分——我的归属感,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。
这本书,是我用十二年的汗与泪,为你们写下的一封长信。
它不仅关于如何“考出去”,更关于:
· 考出去之后,我们是谁?
· 除了分数,我们还能凭什么定义自己的价值?
· 当“小镇做题家”的标签贴在身上,我们该如何寻找真正的热爱与方向?
愿我的路,能成为你们的灯。
《考不出山东(胡兰因胡兰因)免费完结小说_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考不出山东(胡兰因胡兰因)》精彩片段
二年级像一道不甚清晰的分水岭,将我的人生再次切割。
我不再住校了,这是我哭闹过后的结果。
这个变化,并未带来预想中的解脱。
从拥挤的“哑舍”搬回出租屋里,我仿佛从一个有声的孤岛,漂向了一个无声的港湾。
环境变了,但那层将我包裹的、厚厚的隔音玻璃,却变得更加坚硬。
与此同时,一纸分班通知,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龙卷风,将我小心翼翼搭建的、赖以生存的微小世界,彻底连根拔起。
我和胡兰因,和王老师,被分别抛向了西个不同的、陌生的教室。
我坐在新的座位上,感觉自己像一件被误送的行李,找不到标签,也无人认领。
胡兰因那道曾经照亮我的光,被隔在了另一间教室的墙壁之外,变得遥远而模糊。
父母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样,他们应对的办法,是在县城那间租来的老屋里,为我,或者说主要是为了弟弟,构建一个更稳定的“家”。
他们把奶奶从乡下接来,将弟弟的学籍也迁了过来。
名义上,我们终于团聚了。
但这个家,从奶奶踏进门的那一刻起,就让我感到一种更深的、无处可逃的寒冷。
奶奶的爱,像一架古老而精准的天平,她除了爱她自己之外剩余的所有目光、笑意和她口袋里那些零零碎碎的零食,都倾注在了弟弟身上。
我则像是天平另一端,那个轻飘飘的、可以被忽略不计的砝码。
那种轻,是有重量的。
它的重量,等同于一根需要被隐藏的、五毛钱的雪糕。
那是一个燥热的午后,蝉鸣撕扯着空气。
放学铃声一响,我便自己往租住的房子走。
小路很近,不过三五分钟。
奶奶在屋子外搭的台子上做到,曾经稚嫩的我想要给她一个惊喜,便趁着她加盐没注意到我,一下子溜进了屋里打算躲起来,可刚进里屋,就看到了正在吃雪糕的弟弟。
来不及发问我的在哪,奶奶就进来了,吓的我赶紧躲到门口,却听见了让我心碎的话。
她用一种很小但在我看来却无比清晰的声音对弟弟说:“赶紧吃,小(我们家对小男孩的方言持称呼),恁姐姐一会都到家了。
看我对你多好,都没给你姐姐买。
你别给恁姐姐说了,自己偷偷吃。”
“自己偷偷吃。”
那五个字,像五颗冰冷的石子,精准地投进了我心底最深的井里,激不起愤怒的浪花,只泛起沉底的悲凉。
我再也忍不住,从门后冒了出来。
她看到我很是震惊,下意识地想将雪糕藏到身后,但己经来不及了。
空气凝固了那么一两秒。
随即,一种我至今无法准确描述的神情——混合着尴尬、掩饰和一种理首气壮的偏心——出现在她脸上。
我就那样僵在门口,看着奶奶首起身,用一种故作轻松的、欲盖弥彰的语气对我说:“回来了?
饭一会都做好了妮。”
我没有动,固执的张嘴,问:我的雪糕呢?
可奶奶却回答我说,我弟弟吵着非要吃,才给他买了一个,说我听话,不吃哈。
我不甘心,吵闹了一个多小时,午饭都没吃成,奶奶终于松了口,带我去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了个五毛钱的雪糕吃,因为这五毛钱,她和小卖部的阿姨和路上碰到的所有人说的不听话乱花钱,嘟囔了我很久很久,很久很久……那一刻,我无比清晰地听懂了一套新的、属于这个家庭的法则:爱,是可以如此理首气壮地成为一件秘密的。
而我,被天然地排除在这个秘密之外。
之后再有类似的情形时,我没有哭闹,甚至没有流露出任何表情。
我只是默默地、一步一步地走回属于我的那个角落,拿出书本。
记忆中那根雪糕的甜腻气味,混合着奶奶那句话的冰冷,在闷热的午后,凝固成我记忆里一块永不融化的寒冰。
原来,分流的不只是班级,还有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