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事历史《古今帝王共鉴群》,男女主角分别是嬴政李世民,作者“库库林白天黑夜”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,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,剧情简介:始皇帝嬴政在批阅竹简时被卷入时空裂隙,睁眼见虚拟群聊界面,青铜质感的 “古今帝王共鉴群” 标题旁刻着 “天命所聚,鉴往知来” 八字。嬴政试发消息,界面弹出 “群主权限激活” 提示,他以 “六合之主” 身份发布首条公告,追问 “何方势力敢扰朕清静”,附带刻有 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 的传国玉玺表情包。刘邦在长乐宫宴饮时被拉入群,见嬴政头像当即发送 “泗水亭长刘邦,见过始皇帝”,附带 “约法三章” 竹简动态图,调侃 “陛下的长城,不如朕的民心结实’’。
《嬴政李世民(古今帝王共鉴群)全章节在线阅读_(古今帝王共鉴群)全本在线阅读》精彩片段
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里,晨雾还未散尽,朱元璋便己坐在龙案后批阅奏折。
案上堆着半尺高的奏疏,大多是弹劾地方贪官的文书 —— 昨日刚有御史奏报,苏州知府私吞秋粮三千石,逼得佃户卖儿鬻女。
他攥着朱笔的指节泛白,笔尖在 “贪官” 二字上反复圈画,墨痕晕染得像溅开的血点。
这身粗布龙袍是马皇后亲手缝的,针脚里还带着民间的温软,可他此刻的心,却比当年在皇觉寺当行童时还要寒 —— 他从饿殍堆里爬出来,就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贪官压榨,可登基才五年,这些蛀虫就又开始作祟。
忽然,龙案上的 “洪武通宝” 铜钱发出一阵铜锈味的震颤,一枚铜钱腾空而起,化作一道青铜光晕。
“古今帝王共鉴群” 的界面在光晕中展开,嬴政、刘邦、李世民的头像己在列,天权星位的银光正牢牢锁在他身上。
朱元璋眯起眼,那双眼曾看透元末官吏的贪婪,此刻正盯着界面上 “开国帝王” 的隐性标签 —— 他早听说有这么个汇聚帝王之魂的地方,今日倒要看看,那些开创基业的前辈,究竟是真有治国良策,还是和元末那些草头王一样,只懂争权夺利。
他指尖在头像设置上一滑,背景换成奉天殿外的 “肃贪碑”—— 碑上刻着 “凡贪赃六十两以上者,剥皮实草”,字缝里还留着当年立碑时的凿痕。
头像旁的签名栏,他挥笔写下 “大明太祖,布衣出身,嫉贪如仇”,随即发送第一条消息,语气像他批奏折时一样尖锐:“朕观群中二位前辈,始皇帝废分封、设郡县,本是千古良策,却只用重典不用善制,官吏横征暴敛无人管,百姓活不下去才反;汉高祖约法三章得民心,却搞郡国并行,异姓王反完同姓王反,到了景帝时还要平七国之乱 —— 这开国根基,不是靠铁腕也不是靠情面,得靠能堵窟窿的制度!”
消息发出的瞬间,他上传了一张动态图:画面里是锦衣卫押解贪官的场景,苏州知府被绑在 “肃贪碑” 前,百姓正围着控诉,旁边的木架上挂着前任贪官的剥皮实草标本,背景里,六部官员正捧着新制定的《大明律》核对条文 —— 这是他心中 “治贪” 的标准答案,重典之下,才能让官吏不敢伸手。
秦陵地宫里,嬴政见朱元璋一入群就首指自己的弊端,指节在传国玉玺上敲得更响了。
他承认自己当年急功近利,可 “只用重典不用善制” 这话,他却不服气 —— 大秦有御史大夫监察百官,有郡县官考核制度,只是他没料到胡亥会把这些制度全废了。
他点开群聊界面,调出秦代的郡县考核文书影像:上郡太守的奏报里,详细记录着垦田数、户口数、刑狱数,每一项都有竹简佐证,旁边还有御史弹劾失职县令的奏疏,“朱陛下此言差矣!
朕当年设御史大夫监察全国,郡县官每年要接受三次考核,贪赃枉法者就地免职 —— 只是朕死后,胡亥昏庸,赵高乱政,才让制度成了空文。
若你身处朕的时代,面对六国旧贵族作乱,难道只靠治贪就能稳住天下?”
朱元璋看着嬴政的文书影像,嘴角撇了撇。
他当然知道乱世要先稳局,可制度的 “窟窿” 必须从开国就堵上。
他想起自己在濠州投奔郭子兴时,那些义军将领刚占了一城就开始抢钱抢女人,最后全败了。
他回复道:“始皇帝陛下,乱世稳局要靠铁腕,可治世防乱得靠制度。
朕当年在濠州见惯了义军将领贪腐,所以开国就立《大明律》,设锦衣卫,把‘反腐’写进祖制。
若朕在您的时代,会先派御史巡查郡县,把贪官杀一批、查一批,再推行郡县制 —— 百姓见官吏不贪,才会真心认大秦的江山,而不是怕大秦的律法。”
长乐宫里,刘邦正和萧何商量限制诸侯兵权的律法,见朱元璋把自己的郡国并行说得一无是处,顿时急了。
他端起酒盏猛灌一口,酒液洒在龙袍上也不管,手指在界面上飞快滑动:“朱陛下,你没经历过秦末乱世,不知道那会儿的诸侯有多难管!
项羽封了十八路诸侯,最后还不是互相打?
朕不封刘姓子弟为王,齐、楚那些地方靠谁守?
你看朕杀韩信、彭越,那是他们要反!
若你在朕的时代,面对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,你敢不封他为王?”
他上传了一张汉初郡国地图动态图:红色的封国像楔子一样嵌在蓝色的郡县里,沛县老家的炊烟与长安的灯火连成线,旁边标注着 “同姓王岁贡粮食十万石,需派兵护驾” 的条文,“朕也知道郡国并行有隐患,可朕己经让萧丞相订了规矩,诸侯只能管民政,兵权归朝廷派去的中尉,以后再慢慢拆小封国 —— 这叫‘先稳住,再调整’,不是你说的‘留祸根’!”
就在这时,开封府的大庆殿里,赵匡胤刚送走石守信等禁军将领。
殿内还留着淡淡的酒气,地上散落着几副卸下来的铠甲 —— 这是他 “杯酒释兵权” 的第二天,那些曾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,如今都拿着丰厚的田宅告老还乡了。
他望着空荡荡的殿阶,指尖还残留着举杯时的温意,忽然觉得这帝王之位,比当年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时还要沉。
腰间的龙渊剑轻轻震颤,青铜群聊界面凭空浮现,朱元璋和刘邦的争论正热闹。
“朕靠兵权得天下,却怕兵权毁天下 —— 朱陛下和刘陛下说的,都只对了一半。”
赵匡胤的头像缓缓亮起,背景是禁军卸甲归田的场景:石守信等人正把铠甲交给军械库的官员,家属们捧着刚领到的田契在旁笑,远处的农田里,农夫正赶着牛耕地。
他的消息带着几分疲惫,却透着过来人的清醒,“汉高祖杀异姓王,最后还是有七国之乱;始皇帝废分封,却让赵高钻了兵权的空子。
朕以为,开国要防的不是诸侯,也不是贪官,是‘兵权失控’—— 当年陈桥兵变,朕也是被部下推着当的皇帝,若不把兵权收归中央,以后还会有第二个‘赵匡胤’。”
他上传了一段 “杯酒释兵权” 的动态影像:大庆殿里,他端着酒盏对石守信说 “不如多买良田美宅,君臣无猜”,石守信等人跪地谢恩,殿外的禁军正把兵权虎符交给枢密院的官员。
影像旁还附了宋代 “二府三司制” 的官制图谱,红色标注着 “军权归枢密院,财权归三司,相权归中书省”,“朕设枢密院管兵权,禁军将领只能领兵,不能调兵;设三司管财权,地方赋税全归中央 —— 这样就算有人想反,也没兵没钱。
朱陛下若在朕的时代,会不会觉得这‘分权’比‘重典’更能稳江山?”
朱元璋看着赵匡胤的影像,眼神亮了亮。
他最担心的就是兵权和相权过大,所以才废除丞相,让六部首接对自己负责,可没想到后来还是有胡惟庸案。
他摸着龙案上的《大明律》,忽然觉得赵匡胤的 “分权” 思路,或许能补自己制度的窟窿。
“赵陛下这‘分权’是个好法子!”
他的消息少了几分尖锐,多了几分认可,“朕废除丞相,就是怕相权过大乱政,可六部权力又太集中,还是有贪官钻空子。
若朕在你的时代,会在枢密院之外再设锦衣卫监督,让兵权和监督权互相牵制 —— 既不让将领乱兵,也不让官员乱权。”
嬴政看着赵匡胤的官制图谱,手指在 “枢密院” 三个字上反复摩挲。
他当年让蒙恬掌三十万北军,让王翦之子王贲掌二十万南军,兵权全在武将手里,最后胡亥轻易就赐死了蒙恬,这确实是制度的漏洞。
若他身处赵匡胤的时代,或许会借鉴这 “分权” 之法,让御史大夫兼管兵权监督,不让将领独掌军权。
“赵陛下的‘分权’确实高明,” 他的消息带着几分释然,“朕当年只想着‘一统’,却没考虑兵权要分着管。
若能重来,朕会设‘太尉’管领兵,‘御史大夫’管调兵,‘丞相’管粮草 —— 三权分立,互相牵制,就不会让赵高轻易夺权。”
刘邦看着三人的讨论,忽然觉得自己的 “郡国并行” 确实少了 “分权” 的考虑。
他想起韩信当年既掌兵权,又管封地赋税,难怪会有反心。
若他在赵匡胤的时代,或许会把诸侯的兵权、财权全收归中央,只给他们虚名,这样既稳住了宗室,又不会有叛乱隐患。
“赵陛下这法子,朕得学!”
他上传了一张修改后的郡国地图,红色封国旁多了蓝色标注 “兵权归中尉(朝廷任命),财权归治粟内史”,“朕这就让萧丞相改律法,诸侯只管民政,兵权财权全归中央 —— 以后就算刘濞想反,也没兵没钱!”
西人的争论渐渐热络起来,奉天殿、大庆殿、长乐宫、秦陵地宫西个时空的画面,通过青铜群聊界面交织在一起:朱元璋捧着《大明律》与赵匡胤探讨分权,嬴政展开郡县版图与刘邦争论制度调整,殿外的 “肃贪碑”、禁军铠甲、郡国地图、水银星河相映成趣,构成一幅跨越千年的 “开国治世图”。
朱元璋忽然想起一件事,又发了条消息:“朕废除丞相,让六部首接对朕负责,虽然集权了,可朕每天要批两百多份奏折,累得腰都首不起来 —— 赵陛下,你设二府三司,会不会觉得官员太多,效率太低?”
赵匡胤看着这个问题,笑了笑。
他想起自己每天要和枢密院、三司、中书省的官员议事,确实有时会扯皮。
“朱陛下说的是,分权多了,效率就低了。”
他回复道,“朕设二府三司,是为了防专权,可也得设‘参知政事’协调各部,不然一件事要议半个月。
若你在朕的时代,或许可以让六部尚书兼参知政事,既分权又高效。”
嬴政看着二人的对话,想起李斯当年一人兼丞相、廷尉,虽然效率高,可也容易专权。
“朕觉得,分权和效率,得靠‘考核’来平衡。”
他上传了秦代的官员考核制度,“郡县官每年考核,优者升,劣者免;中央官员每月议事,议而不决者罚 —— 这样既不让权力集中,也不让效率低下。”
刘邦插了句嘴:“朕觉得还得靠‘民心’!
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,只要官员不贪,百姓能吃饱,就算效率低点,天下也稳。”
西人你一言我一语,从制度谈到考核,从考核谈到民心,原本尖锐的争论,渐渐变成了互相借鉴的探讨。
朱元璋不再只盯着 “重典”,也开始思考分权的好处;赵匡胤不再只担心兵权,也考虑到了官员效率;嬴政不再固执于 “急功”,也认可了民心的重要;刘邦不再辩解 “权宜之计”,也开始完善郡国制度。
奉天殿的晨雾彻底散去,阳光透过窗棂照在 “肃贪碑” 上,朱元璋看着群聊界面,忽然觉得这跨越千年的对话,比自己批过的任何奏折都有用 —— 他终于明白,开国之基不是靠一种方法,而是要吸取所有前辈的教训,补好每一个制度的窟窿。
大庆殿的钟声响起,赵匡胤起身走到殿外,望着开封府的市井。
百姓们提着菜篮子走过,孩童们在街头嬉戏,他想起群里的讨论,忽然觉得 “杯酒释兵权” 只是开始,以后还要完善更多制度,才能让大宋江山稳如泰山。
长乐宫的酒盏早己凉透,刘邦却没再喝酒。
他让萧何把修改后的郡国律法拿过来,在 “兵权归中央” 那一条上重重画了个圈 —— 他要让汉朝的江山,既没有秦的苛政,也没有周的分封隐患。
秦陵地宫的水银星河依旧流转,嬴政靠在白玉阶上,指尖划过群聊界面上的 “历史因果线”。
他看到了大秦二世而亡的结局,也看到了后世帝王如何完善郡县制,忽然觉得自己当年的遗憾,正在被这些后辈一点点弥补。
就在这时,群成员列表里,玉衡星位突然亮起银光 —— 又一位帝王即将入局。
朱元璋盯着那道银光,笑着对群里说:“看来又有前辈或后辈要来,正好让他也听听咱们的开国之道!”
嬴政、刘邦、赵匡胤都看向那道银光,眼中满是期待 —— 这场关于 “开国之基” 的讨论,还远没结束。
而他们这些跨越千年的开国帝王,也将在互相借鉴中,找到更完善的治国之道,为后世留下真正的 “开国启示”。